国家第二轮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落下帷幕。尽管花落谁家尚未揭晓,日前流出的"各项目报价评述"却端倪毕现。记者注意到,几乎与去年第一轮招标结果如出一辙,参与竞标的民营企业不是因技术不通过沦为废标,就是在这场价格鏖战中丧失所有优势。
在13个竞标项目中光照条件最好的"青海共和30兆瓦并网项目",其最低价爆出0.7288元/千瓦时,举牌者作为中电投控股公司的身份令市场再度哗然。不过,业内人士推测,参考去年首轮招标经验,最终中标者未必是最低报价者。但无论如何,技术标过关、硕果仅存的几家民企中,确实没有一家报价可与"国家队"叫板。
最低价难折桂
0.7288元能否摘下"金苹果"?不少分析人士都倾向于"未必"。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了解到,此次公开招标并不仅仅是竞价游戏,而是类似于一场政策摸底。按照研究员、光伏专家王斯成的说法,新一轮光伏上网电价特许权招标本身就是为了确定比较合理的电价区间,以便在此基础上确定标杆电价。
"去年敦煌项目最终中标价格比最低价高出0.4元,国投联合体0.69元的’’白菜价’’遭弃,是因为国家想通过招标来发现价格,它最后确定1.09元是有一定标杆性质的,但由于组件成本市场变化,国家需要对定价区间再做一次调研。"一位参与竞标的企业市场战略部人士对记者分析,并非纯粹价格竞技平台的定位,让最低价遭弃具一定可能性。
记者从青海项目报价看到,11家投标人中,除拓日新能、三安光电两家民企技术标未通过外,有5家报价超过1元,平均报价 1.0227元。不过,即使最低价不能中标,这块"肥肉"也难以掉入民企嘴里。据记者统计,在135份标书中,约4成参标企业报价低于1元/度,唯一投出 1元以下价格的"草根"是中环光伏系统公司,隶属于国内最大多晶硅制造商协鑫集团。
"照8%内部收益率,合理上网电价应该是1.4元。"阿特斯CEO瞿晓铧在招标前夕曾告诉记者。尚德电力总裁助理刘志波表示,至少到2012年才能将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元/度的水平。记者发现,面对民企的"知难而退",在最低价中,仅中电投系子公司就占了6个,华能、国电等国有大型电力集团也各有斩获。
标杆电价难产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发改委06年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时,就已明确规定: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政府定价,其电价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但蹊跷的是,早就开展的固定电价研究机制,一直未能获得最终审批,一事一议的定价制度还在延续。
据悉,初步方案是"上网电价约1.1元/千瓦时-1.2元/千瓦时",而各地能源协会又依据当地不同的条件建议各种提升幅度。"全国不同资源条件决定了投资回收期不同,出统一电价并不合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表示,对于合理电价的确立,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间都存在争议。
交通大学能源研究所太阳能专家崔容强则担心,光伏特许权项目招标未必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情况。
记者获悉,风电在确定标杆电价之前共进行了7次招标,历时7年,其电价也经历了从令人咋舌的低价到理性回归的过程。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吸取西班牙政府的经验,规避将来起伏的补贴政策。据悉,04年在大规模补贴政策支持下,西班牙在4年内的新增装机容量占到全球新增量的一半,但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大幅削减补贴,导致09年新增量减少8成之多。
薄膜企业边缘化
此次参与投标的非晶硅薄膜企业屈指可数,深圳创益、日月环、天津津能、北京世华等都未见踪影,而参与其中的拓日新能在技术标环节就已落马,映射出薄膜电池的边缘地位。
不仅是薄膜企业招标参与度不高,尚德电力也于日前关闭了在上海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公司公关部负责人张建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转产晶硅电池正是"随行就市"的战略对策。过去两年曾高调进军薄膜电池领域的新奥集团也以"集团内部架构正在梳理,不便对光伏产品进行宣传"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不过,对于薄膜电池的前景,多数厂商仍表示乐观。江西赛维LDK总裁办公室主任姚峰对记者分析,薄膜电池和晶硅电池未来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功能互补,不存在谁取代谁。